返回列表 发帖
两部主演的竞赛片都被看好,看这趋势法斯宾德不是要封帝了?

TOP

《桃姐》水城亮相反应佳 叶德娴刘德华获好评
  2011年09月05日23:37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当地 ...
clark 发表于 2011-9-6 08:28



    希望叶德娴能封后!!!

TOP

回复 58# clark


    两边的评分都是《杀戮》第一名,波兰斯基眼看就要大满贯了!!!

TOP

去年昆汀当威尼斯主席的时候,《Somewhere》的媒体评分是不是不高啊?

TOP

阿诺德版《呼啸山庄》:爱情是唯一的理由



 小时候,放假在家无聊,就把大人订的电影文学杂志拿出来看,其中就有《呼啸山庄》的电影剧本。具体的杂志名称记不住了,很多细节也早已没有,不过,那个在阴冷之夜闯入山庄的陌生人,那个充满复仇的爱情故事,以及阴雨压抑的故事背景氛围,却刻在了脑海里。

 于是,当阿诺德改编的新版《呼啸山庄》宣布在威尼斯角逐金狮,我就一直处于期待、好奇的等待中。艾米丽-勃朗特凛冽的文字,冷峻和距离下深藏的激情,如何在英国个性才女、曾经为我们奉献过《红色之路》和《鱼缸》的导演笔下看到新意?

  原著小说和旧版电影中以倒叙结构营造神秘和悬念的结构,被阿诺德大胆抛弃。她选择了按时间发展的线性叙事,在一个如诗如画、与世隔离的山间农庄里,从收留被遗弃的孩子开场,到少年成长,不辞而别,再到成年人后的返回,一步步情节展开。叙事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带来的平淡,被导演以镜头的细腻、氛围环境的细致感性和人物的鲜明刻画加以弥补。

  这是英国女导演阿诺德的一次大胆改编,影片一开场立即打上鲜明个人烙印。4: 3的传统画面,肩抗摄像的摇动镜头,屋外的风声雨声,室内昏暗的灯影摇曳,无论是氛围还是主题,立刻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压抑的过去年代,并和名著改编作品常见的保守谨慎和学院气息划清界限。故事主线集中在西斯克里夫和女孩凯瑟琳青梅竹马的爱情,以及出走回归的西斯克里夫重新面对已嫁人妇的恋人这两大部分,并以凯瑟琳的病逝结束全片。没有原著中的报复,没有阴谋,只有一个充满激情,又注定被时代的种族等级观念阻隔的悲剧恋情。这是属于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呼啸山庄》,爱情是一切的理由,最后得到的只有宿命的追忆和无奈。

  如果说为了描述自己理解中的一对男女爱恋,导演省去了原著中复仇主题和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却并没有由此偏离原著小说中的精神灵魂。爱的激情,山庄的阴冷神秘,都被导演成功的捕获。镜头下的山庄和自然风景,如此感性: 空中飘过的羽毛、晶莹剔透的露珠、山间腾起的薄雾,屋外狂啸的风声和倾盆的大雨⋯⋯

  安德里亚-阿诺德成功的把一个独特的极个性化的《呼啸山庄》呈现在我们眼前。诗意的自然景致,压抑、阴冷的寒风雨夜下,阿诺德版《呼啸山庄》,爱成为唯一的主题,激情、凄美、绝望、诗意、无奈、悲剧。(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刘敏)

TOP

《庸才》:为灾后日本加油



  日本今年是天灾人祸不断,地震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啸,还有核泄漏事件让这个小岛国上本就没有安全感的人们更是心惊胆颤。毕竟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受过核弹袭击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末日情结在日本电影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母题。这种母题现在被日本大器晚成的日本导演园子温也运用到了自己的新片《庸才》里。

  多年来园子温的电影一直是以真实社会案件为题材,并且重在描写人性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激发所导致的扭曲和变态。不过,尽管他这些有着和北野武、三池崇史完全不同特色的日式暴力电影近年来屡屡出现在欧洲的电影节上,可是《庸才》入围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这在园子温的职业生涯是中还是第一次。

  不过现在展映的《庸才》并不是出自园子温最早的剧本。原剧本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家古谷Œg的作品,但是今年三月份在电影开拍前日本遭遇了地震以及随后的人祸之后,园子温决定重新对原剧进行大幅度修改。现在看来导演园子温在根据新剧本拍摄的《庸才》中重点刻画了天灾之下人类心理的脆弱和扭曲变态。因此电影中电影中不时出现海啸过后城镇化为废墟的凄凉梦境场面,才有了失去家园成为流浪汉后被住天佑一收留的流浪汉们,才有了社会上诸多人匪夷所思的绝望状态。电影中的住天佑一是个梦想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孩子,但是家庭暴力最终导致他不得不弑父来求得新生。在全长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其实只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如何让灾后的日本有个未来,而电影的男主人公住天佑一就是代表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电影从结构上以住天佑一弑父为转折点分为两部分,“迷失”和“自由”。看似无所欲求的佑一和所有的流浪汉一样,虚度年华,尽管他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可是现状并没有让他明白普通人的含义,也无法让他成为一个享受正常家庭生活的普通人,所以在精神上他是迷失状态的;但是弑父后,他在偏执疯狂的状态下反而清楚得找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献身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这是在一个癔症式的状态下的目标,但是在以弑父求得自己的自由之后,他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目标。电影中,遭受海啸袭击后城市废墟不停出现在不同人的梦境中,导演似乎时刻提醒自然灾害的力量所在,即使在佑一上课的课堂上,老师黑板上写的也都是关于自然灾害和核危机的资料。在灾害造成的绝望弥漫情绪中,只有心理力量才能战胜恐惧,重新拥有生存的力量。

  不管从主题还是内容上,导演园子温都做到有血有肉,镜头的移动也非常优美冷静,特别是佑一弑父的那个长镜头的推移升腾。但或许是因为日本人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电影中过于强化了精神鼓舞的镜头,就像电影最后佑一从河中起来(新生的开始)后和女孩子一起跑步的时候狂叫:“佑一,加油,佑一,加油”。所有表现精神折磨和涉及心理的表演都被过于夸张化,但不得不承认,扮演佑一的小演员染谷将太确实非常生动真实得再现了那种从虚无到沉沦到自我放逐到苏醒的心理变化过程。(朱旭斌/文)

TOP

《人山人海》:排山倒海的暴力





  “千里追凶”骨子里总是浪漫的,但惊喜片《人山人海》似乎无心浪漫,追凶的汉子羁绊在了路上,暴力重新规划了他的命运。《人山人海》是一部激烈的电影,虽然它使用的是沉寂的长镜头,所以我们不必期待一部国产类型片的诞生,它没有构建任何神话,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国内的暴力巡览。

  影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暴力,不过不是cult片的快感暴力,而是被纪录的现实的暴力,因此长镜头的距离感和疏离性给了这种冷眼观察一个很好的位置,而不会陷入戏剧化的陷阱。所以说,导演选择了一种明智清醒的美学模式,虽然整体的运用并无新意,而且有些地方显得相当冗余。

  在寻仇路上,主角遭遇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充满暴力的:从朋友的背叛、与前妻间的性爱、父母与儿子的互动,到黑帮、毒品、黑煤矿。影片以毫不遮掩的态度展现这些暴力,同时也堆积起通向末日审判的罪证。

  当主角在重庆贫民窟搜寻凶手的时候,每一间打开的房间,都会呈现出一种生活场景,就如同另一个故事的入口,只是这些故事都渗透着绝望的情绪。同样影片对于整个场景调性的控制也是相当统一的,一派压抑和荒芜的景象。从城市到煤矿,索多玛和娥摩拉,罪恶成为唯一的法则。在村子外面的世界,制作者摒弃了所有的温情,所有的人际关系的美好想象统统被打破,朋友的义气、黑帮大哥的豪情、前妻的破镜重圆、儿子的天伦团聚等等等等,都被无情的撕破。

  影片最后完全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神话故事,《大地惊雷》式的深仇得报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末日审判。当一个像极《车四十四》的桥段引爆最后的高潮,飘满银幕的灰烬一副末世景象,影片的极端性也可见一斑,这或许也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闪光点。在大陆层出不穷的现实揭露题材影片中,往往总是要表现出一种折中的理性态度,但是有时候一次极端的振呼却能收获更多的力量。坏的就是坏的,这或许是硬汉的逻辑。

  导演蔡尚君曾经是张杨《洗澡》、《爱情麻辣烫》等电影的编剧,和刁亦男、刘奋斗同届毕业于中戏。和前作《红色康拜因》一样,这次的《人山人海》也改编自社会新闻,只是蔡尚君向来只是借个药引,脱胎换骨,只是这次走得更为激烈。内地大部分观众不知何年何月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或许《人山人海》可以提供给我们作为一种参照,如果没有某些限制,我们可以拍什么样的电影。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威尼斯 本南丹蒂/文

TOP

TOP

对话《内陆》导演克里亚勒斯:最崇拜费里尼



《内陆》导演克里亚勒斯



  新浪娱乐讯 1965年出生罗马的意大利导埃曼纽尔-克里亚勒斯,2007年凭借《金色大门》在水城参赛并获得大奖,此次率新作《内陆》再次出击,收获的热情和掌声不减当年。影片《内陆》拍摄灵感来自真实新闻报道事件,讲述了意大利南部一个小岛上的居民在传统和现代的冲撞中,同时面对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潮的一段故事。其中涉及到的非洲移民,是当下意大利的敏感热点话题。
  影片放映后,导演艾曼纽尔-克里亚勒斯在影展官方酒店三楼接受新浪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曾在美国学习电影的他颇具美国人的幽默乐观,滔滔不绝, 同时对于片中涉及的意大利敏感话题,也毫不避讳,坦率而诚恳。 将到片中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克里亚勒斯透露,那个年代最喜欢的电影大师正是费里尼。

  始终关注移民题材: 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演变、前进和增长知识

  新浪娱乐: 是什么促使你想要拍摄一部有关移民的影片?



  克里亚勒斯:很久以来,我就一直痴迷于讲述一个人类迁移的故事, 应该让人类自由移动,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演变、前进和增长知识。从我的第一部作品 once we were strangers (1987年)开始,几乎所有的影片中,我都尝试着放进去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地方挪动成为另外的事物,改变生活。我对意大利最近两年发生的事件做了认真观察,我喜欢大海,经常呆在小岛上,有机会看到那些人冒着生命危险,或者乘坐轮船来到我们国家的特殊方式。
  我希望捕捉到这些在他们脑海里并不清楚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遭遇太多的压迫和穷困,于是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甘愿离开家园。
  我想,从史前文化开始,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就是出走,迁移, 去发现并更好的认识、寻找新的世界。同时,也是为了居住在地球一角的人类可以更好的去了解剩下的、不属于自己出生成长的世界。因为通过科技传播的是虚假的世界一体化,它可以带来视觉感受,呆在家里就可以游遍全世界。但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真正走出去探索的精神。人们足不出户,却自以为通过电视和英特网看到了全世界。对我来说,理想的世界没有边界,边界阻碍了我们将星球和世界当作唯一疆界,而不是国家这个思维。 对这一题材,我非常敏感。我听到人们说起第三世界,很嘲讽的是,那些是唯一不能和西方国家之间自由流动的国家。为什么一部分国家可以自由活动,另外的却不行?电影中我没有对这一问题给出答案,因为我讲述历史的方法是带着疑问的,不是伸出指头找出有罪之人,电影也不是针对某个个别现象。拍电影对我来说也意味着学习。我提出问题,电影公映的时候,就可以从剧中人物、从观众和记者们那里找到答案。有时候我是从别人那里理解到拍摄线索的。这就仿佛一面镜子,人类彼此关系基础在我看来就是一面镜子。如果不是围绕在我周围的人,怎样证明我的存在?当我看到所有这些歧视,排斥,这种和他人的对峙,就仿佛自己被栓住手脚。正是这样,要讲述的故事一点点成型了。

  现实永远不可能客观,只能是主观的

  新浪娱乐: 这部影片很像上个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风格,比如维托里奥-德-希卡的《偷自行车的人》,那些普通人直面社会,需要违背法律才能继续生存,这一传统你很看重吗?



  克里亚勒斯: 我想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这个时期的导演都是我的前辈老师,我是伴随着这些图像和故事长大的。不过我拍片的时候,这些对我都是无意识的,是我接受的艺术教育遗传的一部分,我没有刻意要把它拍成新现实主义。我最崇拜的导演是费里尼,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有很多神奇的现实主义时刻是我最喜爱的。我不相信现实主义,但相信对现实的再超然后,才能真正的去理解现实。对我来说现实永远不可能客观,只能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现实的想法、观点。因此,需要用你想要的方法去讲述故事,人们是通过观点来展示的,自然应该融入个人对现实的观点。
  我觉得拍摄剧情片的导演比记者、报道员或者纪录片对事件的讲述更客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不看电视。当我提到纪录片导演,是指那些运用电视语言工作的人,而不是那些电影纪录片。对我来说,电视就是真正的色情片。 我在许多小岛中选中片中这个小岛,因为那里的人们看电视还很少,没有电影院,报亭也只有一个。对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不太了解。不过因为有英特网,对围绕他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的一切还是有所知的,我觉得这很有趣。拍摄影片前,我在那里呆了5个月,拍摄用了一个月,这种生活方式让我茅塞顿开。

  敏感题材一度受到抵触

  新浪娱乐: 因为影片中涉及到的一些政治主题,你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克里亚勒斯: 坦率的说最初确实遇到一些抵触。有人对我们说不想触及这个话题,因为这给居住的小岛一个很不好的形象宣传。我花了大量时间和岛上的居民解释我的电影想法,并且认真倾听他们的抱怨,他们的现状很让人难过,要知道岛上的大多数居民对生活现状很不满意,希望离开小岛走出去。但是每天都有轮船过来,却没有人彻底的真正离开这里。为什么不会真的离开?因为他们其实喜欢自己的状态,和土地和上面的居民情感紧密相连。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承载这里居民去内陆的轮船不再有了?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不能移动,必须一辈子呆在这个小岛上?这正是我的影片中要讲述的故事: 渴望离开却没有可能离开。正是从这时候,我想岛上的居民开始爱上并接受我了。随后,我们希望知道更多有关片中非洲女主人公的情况,甚至比意大利人角色的还多。我告诉非洲女主人公,将会以意大利人的视角,而不是来到意大利的移民的角度来审视。我想讲述我了解的故事,我也希望会有人拍从非洲角度来讲述的电影。

  新浪娱乐:在拍这部影片前,你们做了很多资料收集吗?



  克里亚勒斯:我读过一些书,但是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还去兰佩杜萨小岛呆了几周时间。此外,我采访了很多为红十字会工作过的当地人。dave eggers的《lost boys》一书 给我很大帮助,书中讲述一群来自苏丹的孩子的故事。还有联合国难民暑的发言人罗拉-波德里尼,也给我了很多故事素材,并帮助我和许多人建立联系。正是这样我完成了电影制作。

  (新浪前方报道组 刘敏/文并图)

TOP

《夜幕降临之时》:激情不够,添足有余



《夜幕降临之时》剧照



  作为今年第二部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意大利本土影片,年轻女导演克里斯蒂娜·科 门西尼的《夜幕降临之时》应该是被意大利本土媒体寄予厚望,因为毕竟自编自导自演的才女导演曾经凭借《心中的野兽》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奖,而那部电影也正是在从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开始走向世界的。

  和《心中的野兽》一样,《夜幕降临之时》同样是改编自导演自己写的同名小说。有趣 的是,在观影现场中,意大利本土媒体记者对电影中一些看似悲情的镜头极不和谐的对白表现出了阵阵充满嘲讽的笑声。电影前半部分逐渐酝酿起 来的感情在结尾画蛇添足般的败笔中被洗刷得一干二净。

  《当黑夜降临》涉及的是关于母子亲情以及童年阴影影响成年生活的题材。玛丽娜带着 年幼的儿子来到山中居住在曼弗雷德的家中。曾经在年少的时候遭遇母亲弃家而去,之后又被妻子带着孩子抛弃的曼弗雷德在对待女人上始终心怀 阴影。而玛丽娜有着产后忧郁症的状态,在一次失手将孩子摔在地板上被曼弗雷德救了之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逐渐由敌视变得微妙起来,但这是 一段无果的悲情而已。

  如果说,《夜幕来临之时》前半部分在交代曼弗雷德和玛丽娜之间的关系转变时,导演 克里斯蒂娜·科门西尼还能把握住叙事的节奏,在人物矛盾激化上有理有据,那么两人分手后再会的结尾设置则从根本上毁掉了这部电影。很明 显,导演试图在电影中表明女人养育孩子不易以及由此引发的母子亲情矛盾。电影中始终没有得到解答的是曼弗雷德母亲离开的原因。但是在曼弗 雷德对玛丽娜的苛责从一定程度上治愈了玛丽娜原本的产后忧郁症,特别是曼弗雷德嫂子对玛丽娜的那段话中提到的女人养育之责。就这个题材上 来说导演基本构架到位。因为童年失母阴影导致的曼弗雷德的怪异性格也有理有据。但是当最后逐渐将这个主题转向两人无法结合的爱时,导演逐 渐失控。特别玛丽娜再次回归山庄企图再见曼弗雷德。两人的擦肩而过,不是镜头转换的互相思念,最后甚至用一个悬索相会并逐渐远离的画面来 进行表现。或许导演本意就是为了表现两人的爱情,于是很显然她用了将近大半时间没有聚焦中心,脱离了自己的主题。(朱旭斌/文)

TOP

返回列表